所谓赏石模式 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模式 - PenJing8
所谓赏石模式 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模式
2022-09-02 23:20:14  浏览:0
湖北来层林先生的《赏石模式初探》一文(见本刊2001年1期),笔者拜读后,感受颇深,思考之余,忍不住也想议论几句,于是提笔写下这篇拙文,目的是诚心求教于石道师友。
 
所谓“赏石模式”,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模式”?从有关字、词典籍上查询,“模”乃“范”也,“式”乃“方”也。说通俗了,就是“规范”和‘·方法”,那么“赏石”自古有规范吗?恐怕历代都没有正规成文。但是历代文人学士、赏石家们义都以民族传统的理念,形成了较丰厚的理论基础,大家又都对美、对文化有共同追求,并逐渐完善了对赏石俗成的方法。
 
来层林先生把“赏石模式”总结概括为四种,即:“儒家模式”、“道家模式”、“佛家模式”和“唯美模式”。笔者认为,来先生总结的这四种模式,“儒家模式”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道家模式”的核心就是“道法自然”,“佛家模式”的核心就是“众生觉悟”,而“唯美模式”的核心就是“美感至上”。这四种模式能否全包括“石文化”,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单就这四种“赏石模式”而言,前三种都因受社会的影响,不可否认,都带有一定的封建和宗教色彩,其思想本质上有相通之处,理论上没有太明显的观点对立,只不过是都强调各自“唯我独尊”就是了。
 
儒家的思想从孔老夫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主体精神开始,就一直宣扬“自然人化”或者“人化自然”。让赏石的君子们从玉和石的神灵内涵中,得到高尚的情感,以启迪人的天性而达到“天人合一”。

所谓赏石模式 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模式
 
道家的思想,似乎比儒家更具有“自然性”,他们认为宏观宇宙都是自然。而石头就是宇宙造化的万物之一。道家们倡导的“返朴归真”,就是道家与儒家的理论之别的核心。所以其强调的至上观点就是“道法自然”。
 
佛家的思想跟上述两种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具有更多的封建迷信色彩。他们所宣扬的“生死轮回”显然不符合唯物辨证法。但佛家让赏石者“觉悟”就是让人们“排除杂念”,“顿悟成佛”,这也显示了“佛祖”们“普渡众生”的目的就是让“众生觉悟”。
 
唯美思想,应该说是最活跃的思维。它没有儒家、道家和佛家们自成体系的理论概念,当然也少了许多繁杂的思维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和产生新的追求,但是人们所需要的愉悦,都要从赏石上得到满足,“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唯美主义者们的信念。赏石家自己欣赏的石头,就是“宝贝”,这所体现的就是“美感至上”。
 
来层林先生提出的上述四种“赏石模式”,应该说前三种都属于传统文化,不但发展的历史悠久,也更具有较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许多哲理,并非每一位赏石家都能理解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阳春白雪”之类,用音乐比喻的话,这属于“意大利”式的美声唱法,虽然艺术性很强,也都承认是“高水平”,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得了的。
 
近些年,海内外赏石界在赏石理论研究上不断有新发展。不少赏石理论家也极力倡导在赏石上要往深层面上发展,也大讲悟石和禅石,包括笔者在内,大家也都清楚,赏石到一定水平上,就一定要弄懂如何悟石和禅石,并从赏石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其实这就是儒、道、佛三家的赏石模式。但是,赏石者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欣赏能力和悟性都有差别。不可能大家都齐刷刷地处在一个高水平线上。所以,儒、道、佛三家的赏石模式,长期以来,是很难普及的。
 
能够在这个领域赏出点名堂的人历来也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赏石者们还是处在一个中下水平线上。我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大多数,而只是说明,各自信仰的模式不同,所以赏石家们的目的与方法也不同,赏石界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如果把儒、道、佛三家模式,比做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话,那么“唯美模式”就是“通俗唱法”了。通俗唱法,容易普及,能很快让人接受,所以说“唯美模式”是更贴近生活的,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这种模式,自然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所谓赏石模式 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模式2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赏石界有人偏爱象形石,有人偏爱画面石,也有人偏爱文字石,这都很正常,都无可非议。自己喜欢自己的石头,就像父母亲喜欢自己的儿女一样,用不着别人夸什么,重要的是主人从自己的赏石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就足够了,这就是“唯美模式”。
 
来层林先生在他那篇文章中,除了止面而深刻地分析和阐述了“儒、道、佛、唯美”四种赏石模式之外,还另外探讨了三种“值得探讨”的模式,就是:“太似媚俗,不似欺世”、“把艺术性当艺术品”和“绝对保持原始状态”三种。
 
我认为,石头就是石头,不是别的什么物品。就是画面石,也不存在与其他什么东西“像”的可比J陛,说宽一点,也是只能说,有可能有相“似”之处,而“似”的尺寸,就产生了赏石的学问和知识。老天爷造物,是顺其自然,并不是想把石头“克隆”出别的什么物象。所以要求石头画面维妙维肖地酷似什么,是不现实的,我们赏石是赏“石意”,从意境上追示情趣,何必要要求石头像什么呢?
 
石头不是艺术品,这种观点应该说是正确的。自然天成的东西,有可让人欣赏之处,那它就自然有了艺术性,这也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近些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总是把有艺术性的石头,硬往艺术品上拉,这或许是出于经济价值的考虑。比如,有的石头上,只要有了“人影”就算什么“领袖”、“一代伟人”。为什么不标“工人”、“农民”呢?显然,这是人为的成份。

所谓赏石模式 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模式3
 
一块奇石,被赏石者从原始的大自然环境中或从交易市场上“请回家”,供于案头,这是赏石前奏的必然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奇石本身很难绝对保持原始状态。比如,必要的清洗,简单的整理,这都是有益的。因为这并不破坏或有损于奇石本身的美感,但严格地讲,这也算“动手”,所以说“保持原始状况”不是绝对的。但是“动手”太多,就不符合赏石模式了。例如,近几年,广西把彩石锯成“五花肉”、“腊肠”,那就不算奇石了,完全成了人工的东西,这只能说是一种经济利益所驱动,但也构不成对正宗“赏石模式”的可怕冲击,我们也就不必“祀人忧天”了。
 
赏石是人性的体现,是自然的艺术,是社会的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越来越多,所以赏石的队伍越来越大,这是肯定的。但赏石的模式,确不可能总是守旧于原有的模式,也肯定要不断创新。这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笔者随意写下了以上观点,不成斤两,就算是笔者对来层林先生的文章读后感吧。有不妥之处,敬请赏石界的师友们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