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基质对盆栽闭鞘姜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
摘 要 :采用 Yaxin-1102 便携式光合蒸腾仪,对由红土、泥炭、椰糠、珍珠岩,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 6 种不同基质栽培下的闭鞘姜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测定分析,对盛花期时的株高、茎基部粗及收获期根状茎的鲜重和干重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和双峰型不同曲线 ;而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 ;基质 S4 植株株高、根状茎鲜重、干重明显高于其他基质。基质 S4 (泥炭∶椰糠∶珍珠岩 =1∶2∶2) 有利于盆栽闭鞘姜的生长和物质积累。
闭鞘姜(Costus speciosus)为姜科闭鞘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广商陆、水焦花、老妈妈拐棍[1],广布于东南亚、南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喜温暖、湿润环境下生长,生长适温为 20~30℃,在华南地区春、夏、秋三季均可生长,冬季呈半休眠状态。
除药用、食用外,还可作鲜切花、干花和庭院绿化,丛植于庭院小区、公园、花坛等,红色革质状的穗状花序形状独特极为雅致,是极具开发前景的一类野生花卉资源。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用价值,观赏性方面的研究甚少。

建立温室下盆栽技术,进而推动多功能植物闭鞘姜在观赏方面的产业化发展,其意义重大。我国和东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对闭鞘姜的药用性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2-4],栽培技术方面国内仅见曾凌云、赵国祥等 [5-6]介绍。
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生理基础,可作为判断植物长势的指标[7],但目前有关闭鞘姜盆栽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未见有报道。本研究以盆栽闭鞘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基质栽培条件对其光合生长特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筛选闭鞘姜盆栽种植基质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闭鞘姜一年生地下根茎,以1~2 个芽点切断横走根茎若干块,每块大小约5 cm×5 cm,种植于盆内。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白云基地温室内进行,基质有红土、泥炭、椰糠、珍珠岩,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分别为S1 :红土 + 珍珠岩(3∶1)、S2 :泥炭∶松树皮∶珍珠岩 (3∶2∶1)、S3 :泥炭∶椰糠∶珍珠岩 (1∶1∶1)、S4 :泥炭∶椰糠∶珍珠岩(1∶2∶2)、S5 :泥炭∶椰糠∶珍珠岩(2∶1∶2)、S6 :泥炭∶椰糠∶珍珠岩 (2∶2∶1)共 6 个处理。
选择处于生长期、生长状态良好植株,每个基质分选 5 株,选择叶位相近的成熟饱满的叶片,挂牌标记。2016 年 8 月,选择 3 个连续晴天,在大棚里用 Yaxin-1102 便携式光合蒸腾仪测定不同基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开放气路测定。从 8 :30 ~16 :30,每隔2 h 测定 1 次,共测 3 d,每个处理测定 5 株,3 次重复。
测定指标包括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 CO2浓度(Ci) 和叶片温度,同时测定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R H),以 3 d 测定的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
1.3 数据分析
采用 SAS 8.1 软件[8]和 Microsoft Excel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