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流派之我见 - PenJing8
中国盆景流派之我见
2013-04-27 13:44:50  浏览:14

中国盆景流派之我见



《中国盆景流派之我见》(原载《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7年第八期)——这是我在2007你第八期《花木盆景》发表的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反对在当今的中国盆景界过分强调盆景流派,中国盆景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选优汰劣共同提高才能迅速赶超世界。这篇文章也曾在另外网站发过,认同较多,现再贴出,以供网友讨论。


中国盆景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风格的盆景,但是他们总是相互继承、相互吸收、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历史上,各地的盆景制作者并未刻意打造某种流派、着意制造不同风格。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到,盆景是缩小的园林,清代《花镜》一书中提到“吴下盆景多仿倪云林山树画意”。 著名近代盆景艺术大师周瘦鹃著<<盆栽趣味>>一书,在制作盆景上反对矫揉造作,力求自然.他在吸取明、清苏州盆景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讲究诗情画意.采用"以剪为主,以扎为辅"以及"粗扎细剪"的方法制作树桩盆景。总体上说,都是追求自然山水的风格、诗情画意的境界。
盆景流派到了现代,才被盆景艺术理论工作者强调出来。但是,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论著也有不同的划分,有的也似是而非,未有严谨、统一的标准。比如通常所说的北派、苏派、通派、扬派、徽派、川派、浙派、海派,这些流派在风格上和造型技法上有时很难严格区别。如川派的“方拐” 、杨派的“一寸三弯” 、苏州盆景"六台三托一顶"、徽派的“游龙式”等基本上都是追求树形上的曲折变化生动有致。在枝叶的制作上则多用“云片”“台片”的制作方法。
      盆景制作可有因地域、树种、作者喜好、市场需求的不同而创作出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作品。但是,动辄用流派来区分盆景有的亦难免牵强附会。众所周知,岭南派榕树等观叶树种盆景制作多用“云片”的制作方法,现今全国大多数地区杂木类盆景多采用“截干蓄枝”的制作技法,而“取法自然”、“师承画理”“以景寓情、以景抒情”、小中见大、缩龙成寸、咫尺千里基本上是每一流派的原则。
      在交通、通讯、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种进步理念、每一门先进方法、每一项优秀成果都在快速交流互相影响,盆景业也不例外。流派的差别在缩小、技法的交流在增多,一定要用流派来区别各地的盆景创作,不仅迂腐而且可笑。 当今世界盆景业方兴未艾,有的国家和地区已有很高的水平,但未见他们划出纷繁复杂的流派,彼此分门别类、分庭抗礼。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一流派、每种风格都有它的优点,亦有它的不足。我们不能因为某一流派产生较早就夸张其悠久历史而忘其弊,亦不能因为某一流派创作风格比较流行就妄自尊大、贬低别人。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选优汰劣、共同提高才能使中国盆景迅速地赶超世界。这也是每一个中国盆景人的历史责任!

 

伊犁河畔  此文距今已有3年,但读来仍给人以启迪。流派是历史形成的传统和沉淀,有其优点与不足,只有优胜劣汰,互相学习。但像山东青州人”盆景门外汉“全盘否定传统流派,自己倡导的”直杆“流派又算什么呢?  发表于 2011-5-20 15:21

我认为盆景流派的探讨如果仅仅将范围固定在国内,那是狭义的。

(日本,台湾地区,甚至欧洲的盆景异军突起,我们是不是该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都是追求自然山水的风格、诗情画意的境界。
先生所言及是,怕是"曲高和寡",行者亦难。

 好文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因地制宜,共同促进中国盆景繁荣发展! :)

各种地方特色(或曰流派)的不断接近、渗透、融合正符合世界的潮流。

在交通、通讯、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种进步理念、每一门先进方法、每一项优秀成果都在快速交流互相影响,盆景业也不例外。


绘画家黄永玉说过只有狼才结伙成群,狮子不用.
咱们的盆景靠每个盆景人共同来发扬.不分你我.

最好有是有成千上成个流派,那才叫百家齐放,百家争呜不是?那样我们的盆景发展才大有希望。让我们听听当代大文豪余秋雨先生对“埃及文明”崩溃的理解吧。一个人总是在别人面前说我们以前多么的厉害,别人是什么感 觉?就象一个老者总是在子孙面前吹自已以前如何如何,要向我学习,如果变了样那就错了,不听话是个坏孩子。如果说另一个老者对孩子们说“难道你们只会我教你们的,难道你们不能搞点别样的吗?”哪位更有智慧呢?

“真正的大家必定是集大成者——无门无派。”——自成一家
艺术家的本真,对个体而言,应是一人一品的。对流派而言,他们都是开山者。
然艺术是以个性而为彰显一家的。如果人人都能树道立品,不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天下何止几支分流。但要记住,千条江河归大海,别忘了中国的艺术精是同根的。~请读本人“盆景艺课问答”一文,也许会有更多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