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势盆景的十五问 十五答 - PenJing8|盆景吧
动势盆景的十五问 十五答
2013-04-21 22:10:34  浏览:7

动势盆景的十五问 十五答


创刊号  二零零七年三月十五日   (总第一期)                                                       
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盆景研究会学报  (内部刊物)
湖北省花木盆景协会盆景研究会理论研究组主办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题词:
师法造化,融二神于一体,以动为魂,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展现时代精神是现代中国盆景发展之所需。

编   者   寄   语
《盆景研究》终于诞生了!说诞生,是因为其有生命,有灵性,也应该有个性!
   《盆景研究》研究盆景,研究盆景艺术。从理论概念上对“盆景”的不同界定,反映了对“盆景”的不同思维和不同理解。所谓“研究”就是深入地探求,研究者就应该具有包容一切的胸襟和气度,洞察一切的眼光和智慧。
   《盆景研究》作为学报,应有承载着过去、联系着现在、面向着未来的容量。承载着过去是指我们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璀璨的丰厚优秀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文明沃土中诞生的盆景艺术是我们伟大民族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学习研究,继承优良传统是极其重在的任务;联系着现在则是要在当代世界盆景的审美思潮中,来研究盆景艺术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研究动势盆景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的艺术道路,研究我们湖北的盆景艺术风格;所谓面向未来则主要指以自己的盆景艺术作品来面向未来。盆景理论源于盆景实践,并反作用于盆景的实践,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盆景艺术作品才是我们终极的追求。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我们期待您在盆景边的点滴感悟,心灵的碰撞,探求与摸索,在盆景创造中的酸甜苦辣的各种体验,在世界盆景文化思潮中的冷静审视和把握,在当代各种争议的浪潮中严肃的思考与辨析等等。请您寄给我们,与大家分享。
   《盆景研究》期待您的呵护与关心,热爱与培育,让它茁壮健康地成长起来。

目  录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为创刊号题词………………………………………………封二

编者寄语      唐吉青

动势盆景问答――根据贺淦荪教授《论动势盆景》改编     魏文富…………………1

石树畅想—-漫谈树石盆景的创意与创新     唐吉青…………………………………5

合天人 展动势 通道艺—-试谈动势盆景对中国“气”文化的传承    刘永辉……10

盆景创作如何表现丛林美      张先觉…………………………………………………14

盆景栽培新技术      张运山……………………………………………………………17

谈下山桩的采挖与养护        孙胜望…………………………………………………23

 

动 势 盆 景 问 答

――根据贺淦荪教授《论动势盆景》一文改编

魏文富

1、 什么是“动势盆景”?
答:“动势盆景”是以“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这一儒、释、道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以风动式的“向、背、弛、张”为造型纲领,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以湖北贺淦荪先生为代表乃至华中地区的一种盆景艺术风格。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体现了现代中国盆景的艺术特色。其代表作有:《风在吼》、《秋思》、《海风吹拂五千年》、《我们走在大路上》、《西风烈》……等等。影响遍及全国和全世界。

2、“动势盆景”的美学原理是什么?
答:宇宙万物都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就是说人坐在原地不动,因地球自转,日行也是四万余公里。“动势盆景”依据的美学原理是:“动势与均衡两个矛盾的变化统一”。一方面要将平淡无奇之姿做成富有变化的动势,动出千姿百态。然而,动极则不安。故另一方面又要动而不乱,动而有序。于动中求静,动静两者要力求均衡。使动力与重心两者矛盾求得和谐统一。如果盆景作品过于平稳,则形式趋于单一,又缺少表现力。还是轻重相衡、动静结合的盆景作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程度的审美需求。
“动势盆景”旨在求“动”而得于“势”。始终把“取势”、“得势”放在首位,把“动”放在矛盾的主要方面。打破以盆景作品的左右宽与上下高(画面)的中心为支点的平衡,造成运动、变化、奇突、对比,使矛盾趋于激化状态,宏观上出现动感,产生对抗性的效果。在形式感上造成虚与实、轻与重、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险与稳、弛与张、藏与露、长与短、大与小、远与近等一系列矛盾需要解决的状态。然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充分运用对称、均衡、整齐、韵律、节奏、统一、谐和等形式美法则。使画面出现以动为魂、虚实相宜、轻重相衡、疏密相间、聚散合理、动静结合、险稳相依、弛张互用、藏露有法、长短相较、大小相比、远近相适的艺术效果。

3、“动势盆景”是否只有“风吹式”?
答:不能认为只有“风吹式”盆景才是“动势盆景”。只能说“风吹式”盆景是动势盆景的基础,是动势盆景的一种表现形式。动势盆景除“风吹式”以外,还有“行云式”,如《卧云横空》; “雪压式”,如:《雪压冬林》;“垂枝式”,如:《春风杨柳》;“乐舞式”,如:《洒向人间都是情》;“写意式”,如:《击》;“惊涛式”,如:《雷霆万钧》;“悬崖式”,如:《飞流直下》;……艺无止境,随着作者的不断开拓进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动势深入地探讨与发展,将有其它形式的动势盆景面世。当然,我们所说的这“式”那“式”,只是便于交流、传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述。在我们创作者的心灵深处,应有这样的观念:即有法无式。提倡在共性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力求创新。

4、为什么会出现“动势盆景”系列作品?
答:中国盆景作为一门艺术,必须充分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底蕴。它在“师法自然”的前提下,运用造型技艺手法,为“创意”、“达意”服务;是以表现自然、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为目的。而不是为造型而造型。单一的、静态的造型,很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很难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美学思想。只有“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只有“动”才能表现自然景物的丰姿神采;只有“动”才能弘扬三楚文化的“活泼节奏,飞扬的动势”的艺术特色;只有“动”才能展现时代的进取精神,突出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动”才能表现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情景。

5、“动势盆景”如何选材与用材?
答:“动势盆景”的选材理念,提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主张选取固定特色树种和石种,忽视全面综合利用其它材料。提倡以中小型为主,走育苗造型之路。反对贪大求阔的倾向。克服破坏资源导致生态平衡的弊端。明确盆景用材旨在依题选材,看造型技艺能否表达主题思想,而不能以体量大小、品种良莠和稀有来定其高下。特别是将“动势盆景”与树石、丛林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更能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注重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之主流民意。

6、“动势盆景”有哪些表现形式?
答:“动势盆景”是运用虚与实、轻与重、疏与密、聚与散、动与静、险与稳、弛与张、藏与露、长与短、大与小、远与近等形式来处理“动势”的表现形式。特别要运用好“动势与均衡两者矛盾的变化统一”的美学法则。多观察自然界中不同树种、不同生长年龄的树木的动态。树干和树枝的上插、横倚、下垂、向势、背势。要求“动势盆景”作者“胸有丘壑、立意在先、因势利导、变化万千”。使作品达到:如疾风劲吹澎湃奋发;或雪压冬林雄浑壮观;如长空行云活泼舒展;或江河流水汹涌奔腾;若编钟乐舞漫舒广袖;或金凤腾飞扶摇长天。

7、“动势盆景”有何创作特点?
答:“动势盆景”与其它类盆景有许多共性特征。要求盆景造型“有天有地、虚实相宜、盈亏相得、轻重相衡、疏密相间、聚散合理、动静结合、险稳相依、奇正相存、巧拙并用、藏露有法、向背合理、弛张互用、高下相称、曲直相存、起伏相连、远近相适、浓淡结合、冷暖互补、主宾相从、争让不紊、顾盼有情”。以达到“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情景交融、情质一致”的艺术境界。然后在掌握这些共性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艺、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因情有别、因题格变”。即:要从实际出发,发展个性、不拘一格、创立新风。

8、“动势盆景”的创作手法有哪些?
答:“动势盆景”创作手法主张广学博采、不拘一格。即融百家之长,多种技法并用。如“风动式”枝的造型,向势宜用修剪法,背势蓄枝转向宜用扎缚法;前后枝的转向,则用扎、带(包括吊、拉,下同)结合法,即可扎可带、先扎后带、先带后扎。有时一枝的造型,则同时多法并用,以能造型达意为佳。整体造型技艺则要博采众长,有所取舍。一是在单体树桩造型基础上,保持长江流域的层次分明的“造片”传统,却又力求活泼的节奏、多层次的艺术效果。即层次有轻重、大小之分;做到(叶)片中有片,片与片之间讲求过渡自然的韵味。二是汲取了“蓄枝截干,收尖渐变”的技艺,而又不流入“锥形模式”。三是赞同“自然结顶”,而不流入“大屋顶”现象。四是重视“无叶观骨、脱衣换锦”的艺术手法,又力求探索“既观骨又观叶”的发展方向。“十八般武艺”皆为我用,以“创意”、“达意”为旨。

9、“动势盆景”的发展前景如何?
答:大千世界题材广泛,景象万千。单一的树石孤赏和固定的表现形式都有其局限性。独木不能成林,孤峰不能表现“太华千寻”。只有丛林方能联想到“茫茫林海”;只有群峰才能展现“万水千山”;只有树石丛林组合,才能同时展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只有“见景”,才能“生情”。动势盆景的创作者,重视而不停留在单体造型研讨上,必须向树石、丛林、组合多变的方向发展,才能充分表现自然美,反映社会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使盆景创作充分发展个性,具有广阔的创作空间。使中国盆景加快步入艺术殿堂,走向世界。

10、“动势盆景”应从哪些研究方法入手?
答:“动势盆景”一是提倡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一切为了发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代表先进文化、能真正步入艺术殿堂的现代中国盆景为最高目的。二是要正确认识、对待、研究新生事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门户之见,分析流派技艺不搞双重标准。三是要重视传统,吸取有益创作的技艺;也不能固步自封,崇洋媚外,否定自己,盲目搬用。四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人民所想,按原则办事,明辨是非。如夹杂私念,会致使纲目混淆,本末倒置。五是要使中国盆景沿着雄伟、壮丽、活泼、舒展、朝气蓬勃、自然清新的道路前进。创造出健康向上、刚劲有力、祛邪扶正、排斥腐朽的艺术品。为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如“动势盆景”是以风动式的向、背、弛、张为造型纲领。抓住它,其它动势造型均可迎刃而解。但我们不提倡全部吹风,不搞新的模式,让大家如法炮制。而提倡研究致动要领,一动则千姿百态,景象万千。动势盆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但不搞自然主义和自然再现。主张“源于自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探求进行艺术再创造,而达到“高于自然”的艺术境界。它旨在研究树石物象的构成原理和它与外在的因果关系,创造出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充分表达主题内容服务。而不是刻意追求某种模式让人仿造,千树一面地表示“风格”。

11、“动势盆景”中单体树木的取势布局有哪些方法?
答:单体树木的取势布局的方法要掌握“树分四歧,有短有长,势取向背,亦弛亦张”的要领。主干势取向背:向势舒展,背势缩敛。分枝布于四方,收尖结顶,注意穿插。向势力求长枝,强化动势,协调轻重。背势蓄枝转向,欲进先退,欲缩先伸。前枝用于遮掩,丰富层次,斜曲有向。后枝陪衬得体,多位造型,四面景观。分枝布置有序,弛张互用,疏密相兼。切忌左右开弓,平板单调,虚实不分。树的选芽定枝,宜分四歧。不仅表现左枝右枝,还要力求前枝、后枝乃至结顶枝都要到位。不言“四枝”而言“四歧”的原因,是指要有穿插之意。蓄枝如有残缺,可借右枝为前枝,或前枝为后枝。以显变化莫测之美,收整体动态之效。蓄枝务必有短有长,突破对称格局方显动感。“势取向背”乃致“动”之源,收纲掣领之效。全树走向皆由此出。“弛张”乃强化布势之关键。剑拔弩张,有的放矢,变化多端。后枝陪衬得体,固定视线自根部起计算,大树高三分之一处。定位造型须调节前后枝之高下,以达到多面景观的效果。不宜采用居高临下的造型法,否则不能全面展现树的动感。

12、“动势盆景”枝的蓄枝造型法有何要点?
枝的造型法要做到:“一枝见波折,两枝分短长,三枝讲聚散,有露也有藏。”各个部位蓄枝见机取势。一至三枝使用不一。结顶为三(一长两短);向势长枝,也可为二(一短一长)。其余为一,视其部位也可为二。层次活泼,过渡自然。枝干造型,可波可折;粗扎细剪,多扎少剪,背势硬扎,向势先扎后剪,逐步到位;两侧扎带(吊)结合,均走向“向势”。两枝造型宜分短长:上短下长、外短内长、背短向长、逆短顺长。三枝并存,聚散有序:背势枝短、向势枝长;二短枝聚、一长枝散;聚枝在上、长枝在下。分枝布局,有露有藏,露透虚灵,藏显幽深。树木蓄枝视其栽培时间、长势和造型要求而定。第一年坯桩定芽后,创造良好环境,任其放长,各长至60cm以上,开始用金属丝曲枝,长度五叶左右即可,枝梢暂勿剪去,并扶向上方位任其生长。约五月下旬(湖北气候)至六月上旬开始第二次造型:①先施薄肥一、二次;②强剪多余之枝(所曲之枝保留3~5叶,个别长枝最多留念5~7叶);③剪去曲枝之叶片;④喷雾置于阴处理1~2日;⑤逐步移到阳处正常管理;⑥选芽和定枝;⑦新芽新枝全面调整,长至八月上旬(立秋前后),视其长势和造型要求,是否第三次如法造型。但需全面曲枝,直至冬季大修剪。切莫先行强剪而后曲枝,导致死伤。动势盆景蓄枝短截不宜过短,致使力度不够。蓄枝宜先扶植下枝,全面顾及中、上枝,严格控制顶枝。向势长枝是蓄枝重点所在;切勿一次到位,致使软弱无力;力求步步为营,渐变有序。枝的造型关系和整体分布,要力求变化和过渡关系,以及多层次的艺术效果;要求初期造型各层次之间距离切不可太近、太密,导致各层次死板一块无发展前途。

13、“动势盆景”的整体造型如何把握?
答:整体造型要注意“主干苍劲,根理健壮,树分四歧,分枝平垂,几见波折,收尖渐变,结顶自然,层次活泼,动势飞扬,以形传神,神采天然”。枝干造型,壮美为佳,不求枯古,但求苍劲,收尖渐变,不落锥形模式。结顶自然,不成“大屋顶”而富于变化。层次活泼多变,过渡自然,既有节奏,更富韵律。动势飞扬旨在表达主题,形随意定,不拘一格。以达到“自然的神韵、活泼的节奏、飞扬的动势、写意的效果”的美的艺术境界。盆景造型的特定艺术手法是“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只有主干苍劲,根理突出,分枝平垂,收尖结顶,方能使咫尺之树,展参天之姿。它是树木盆景造型的共性基础,动势盆景亦然。然动势盆景整体造型,关键在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在于“立意”、“抒情”和“传神”,具有“诗情画意”。所谓“诗情”,就是主题思想的表达艺术化;所谓“画意”,就是主题通过塑造视觉形象艺术美的表现。而不是仅限于借用古诗以言情,模仿“笔意”求画意了。因此,整体造型的关键所在是视其是否具有“自然的神韵和写意的效果”,然后再视其加工技艺美、艺术结构美和装饰美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它,如果技艺跟不上去也是枉然。

14、“动势盆景”各式造型法有哪些?
答:1、直干类:直干高耸、分枝平垂、力求俯枝、平中求奇;2、斜曲类:斜曲多姿、几见波折、动势飞扬、力求均衡;3、悬崖类:悬崖险峻、挂而不卧、三曲有法、险稳结合;4、丛林类:丛林多景、虚实相宜、争让顾盼、谐调统一。动势盆景提倡“有法无式”,要求作者胸有丘壑,见机取势,则千姿百态皆由此出。树木外形,克服繁琐分类,归纳不外乎三类:一为与地面垂直之直干类;二为介乎水平面和直立面之间的斜类;三为超越水平面向下悬垂的悬崖类。理解此法即可触类旁通。若丛林布景,必须狠抓虚实、照应,疏密、聚散、争让、顾盼皆在其中。

15、在“动势盆景”中,“风动式”盆景造型要领有哪些?
答:1、充分理解树的生长规律,保持树干和基干枝的常态和静态中的生长形势。2、“向背、弛张”是风动式的造型要领。即先定树势受风的“向”、“背”方向;受风吹之枝向“向势”运集。受风处“弛”,避风处“张”。3、受风吹动之枝多为树梢,基干枝多不受风的影响,所谓“桠槎古树不知风”,不要全树枝干一边倒。4、风吹过后,树枝还原应能呈常态,不应偏重一边。5、要掌握风的运动规律造型,即开始受风;受风之枝宜紧压而有力度;受风高潮处,枝条应向上倾斜。6、风动之姿要根据实情有所变化,要有错综复杂的交叉动感,切勿千篇一律地一个动势。即受风强压者:枝平;受风高潮时:枝上倾;受风尾声:树下倾还原;整体呈斜不等边三角形。7、风动式造型要讲求“造片”。片与片的“间距”不宜太近。既要考虑宽度,又要考虑厚度。即每片俯视枝托要呈“布爪”圆形 。侧视要能看出枝的动感。不能像“云片”呈扁平。这样才能达到既有多种层次又见风动。8、风动枝的扎缚宜呈S形。出枝平垂走向“向势”,逐步向上波动。不宜枝枝向上硬弯,形成驼背状,影响美观。9、背势枝造型宜紧扎,平压、力展现功力。逐步去叶显枝。努力向“既观叶又观骨”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