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区油松播种育苗技术的应用 - PenJing8
分享好友 苗木首页 苗木分类 切换频道

山西地区油松播种育苗技术的应用

2025-02-2000杨豪森
山西地区油松播种育苗技术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山西地区油松播种育苗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效果,系统梳理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油松播种育苗技术流程,旨在为今后山西乃至类似区域的油松育苗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依据。
 
油松(PinustabuliformisCarrière)为松科松属针叶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m,树皮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块,枝干平展或斜向上生长,幼枝无毛,针叶2针1束;雄球花柱形,球果卵形或卵圆形,花期5月,果期次年10月[1-2]。油松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之一,对于生态恢复、水土保持及木材生产具有极高价值[3-4]。优质的苗木是实现大规模造林成功并确保林木生长质量的基础[5]。近年来,随着对森林资源需求的增长以及对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的提升,如何提高油松播种育苗技术水平,确保出苗率、成活率以及培育出健康、高活力的苗木显得尤为关键[6]。在以往的油松播种育苗实践中,存在土壤选择不当导致、种子质量参差不齐、苗木发芽率和成活率低、播种技术和苗期管理措施不到位、病虫害防控不足等问题[7-9]。基于此,探讨了山西地区油松播种育苗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效果。
 
苗圃地准备阶段,优先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区,同时需考虑地形条件和环境因素,以避免病虫害及风害。清理与整地可为种子萌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种子准备方面,采种时选取健康母树于秋季采集成熟球果,通过晾晒和脱粒后筛选出优质种子储存待播,播种前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及沙藏催芽法提高发芽率和抗逆性。早春土壤解冻后采用条播法播种,并通过定苗、间苗、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措施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实际应用案例显示,采用上述技术的某国有林场油松播种育苗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苗木出苗率和成活率均在90%以上。
 
1苗圃地准备
 
1.1苗圃地选择
 
苗圃地土壤需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1.3%)、排水良好,以弱酸性(pH值6.5~7.5)的砂壤土或壤土为宜,既能保持足够的水分以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又能避免因排水不良导致根部病害。从地形上看,苗圃应位于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区,坡度不应高于10°。此外,苗圃地应尽量远离工业污染源和有害气体排放区,确保空气质量良好;同时要避开风口处以防止风害;不宜选用前茬作物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块作为苗圃地。
 
1.2清理与整地
 
整地一般在播种前一年秋季进行。整地前清除苗圃地内较大的杂草、杂灌、石块、枯枝落叶等杂物;然后,全面深翻苗圃地35cm以上,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能;同时彻底清除土壤中的石块、杂草根系、较大的土块等杂物;随后耙平土地。整地时1hm2地块施入腐熟农家肥45000~60000kg、复合肥600~750kg作为基肥,以增加土壤肥力,为油松幼苗提供充足营养。次年立春后,1hm2地块施用40%五氯硝基苯7.5~15.0kg、6%毒辛颗粒3.0~4.5kg,并在播种前7d,喷施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消毒防虫,同样通过深翻施入,施入后耙平土壤。根据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作床,降雨较多的地区作高床(高出步道15cm),中等的地区作平床,较少的地区作低床(低于步道15cm),苗床长度视地形而定,宽度1m,两苗床间留40cm的步道。
 
2种子准备
 
2.1采种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系纯正的母树采种。当成熟的油松球果颜色由绿色转为深褐色或灰褐色,鳞片开裂,种子易于脱落时进行采种,一般每年9-10月采收。采收时用高枝剪或专用工具将成熟的球果从树枝上取下,收集后带至空旷场地。将收集到的球果置于通风良好处晾晒,利用自然风力使球果鳞片进一步开裂,从而释放出种子。之后通过轻敲、揉搓或机械脱粒的方式,
将种子从球果中分离出来。然后去除杂质,剔除干瘪、病虫害、破损的种子,挑选饱满、色泽正常的种子储存于阴凉干燥处等待播种。
 
2.2种子处理
 
为提高种子发芽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播种前进行适当的种子处理。首先,将种子用清水洗净,除去表面黏附的果肉和其他污物,然后将种子置于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0~30min消毒,并用清水洗净。使用沙藏法催芽,当种子30%露白时进行播种。
 
山西地区油松播种育苗技术的应用
3播种
 
山西地区一般在春季土壤解冻后的早春播种,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调整,通常在3月下旬-4月中下旬进行,此时地温适宜,有利于种子萌发。采用条播法,播种沟间距20~30cm,沟深2.0~3.0cm,沟宽5~10cm。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在播种沟内,然后轻覆一层土壤,厚度为1.0~1.5cm,以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且不受光照影响过重而抑制发芽。播种量以150~195kg/hm2为宜。
 
4苗期管理
 
首先,于休眠期定苗、间苗与补苗,如果出苗过于密集,按照“去弱留强,间密存稀”的原则进行间苗,育苗当年每667m2定苗量12万~15万株;次年每667m2定苗量10万~12万株;保证每株幼苗有充足的生长空间;发现缺苗断垄时,应及时补种或移栽预备苗。
 
其次,水肥管理,造林当年幼苗出齐前使用草帘覆盖床面保持湿润,当有70%~80%种子出苗后,于傍晚撤除覆盖物;此后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合理灌溉,确保土壤湿润但不过湿,雨季减少或停止浇水,暴雨后注意排水;于苗木速生期和木质化期,分别追施尿素和0.2%~0.3%磷酸二氢钾叶面肥1次和3次,尿素施用量250kg/hm2,磷酸二氢钾溶液施肥间隔7-10d;造林次年5-7月追施3次复合肥(氮磷钾15-15-15)200~300kg/hm2,5月上旬初次施入,依次间隔45d左右追施后2次复合肥。为保持苗床土壤疏松透气性,适时进行中耕除草,以减少杂草竞争养分和水分,同时改善土壤通气条件,避免土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
 
最后,为避免苗木遭受冻害,于土壤封冻前浇透封冻水,然后覆盖1~2层草帘;春季解冻后撤除草帘,并浇足返青水。
 
5病虫害防治
 
5.1白粉病
 
油松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影响油松生长发育的真菌性病害,主要由子囊菌纲中的白粉菌属(Erysiphespp.)引起。受感染的松针最初出现黄绿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覆盖1层白色粉末,严重时整个叶片会布满白色粉末层。随着时间推移,受感染部位会表现为变脆、硬化,最终导致针叶枯萎脱落,严重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整体健康状况。此外,对于成林,白粉菌还会为害嫩梢和幼果表面,并在其上形成白色至灰白色的粉状物。防治白粉病应加强苗圃地管理,及时移除病株,避免病情蔓延;同时在发病初期,可使用合适的杀菌剂喷施防治,如1∶1∶170波尔多液、粉锈宁800倍液等。
 
5.2立枯病
 
油松立枯病是油松幼苗期常见且严重的土传病害,主要由立枯丝核菌(Thizoctoniasolanikuhn)引起,为害油松苗木的根部和茎基部,导致苗木猝倒或立枯死亡。具体而言,一般在幼苗出土后60~80d时,根部或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暗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
环绕茎基形成环状,使组织坏死,阻碍水分和养分正常输送,导致受感染的幼苗逐渐表现为生长缓慢、矮小、萎蔫,最终导致苗木直立枯死。防治该病害时,可在播种前对苗床土壤、种子进行消毒,减少病原菌侵袭风险。苗木出齐前可使用硫酸亚铁100倍液、1∶1∶100波尔多液每隔10d施药1次,连喷5~6次,喷施后使用清水洗苗。苗木出齐后,使用30%恶霉灵水剂800~1000倍液每隔10d施药1次,连续进行6~7次,喷施后使用清水洗苗。
 
5.3叶枯病
 
油松赤枯病是一种主要为害松树的真菌性病害,由枯斑盘多毛孢(Pestalotiapsisfunerea)引起。苗木被感染后,初期表现为松针尖端出现褪绿的小黄点或淡褐色小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并融合成红褐色至暗褐色的大斑块;病斑部位的松针组织受到破坏,导致松针提前变色、干枯和脱落,严重时整枝甚至全株松针均受影响,形成明显的红褐色枯死状。防治该病害,应加强苗圃地管理,及时移除病株,避免病情蔓延;同时在发病初期,可选择使用合适的杀菌剂喷施防治,主要包括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
 
5.4虫害
 
苗期为害油松的害虫主要包括地老虎、蝼蛄、蛴螬等,该类害虫会取食苗木种子或幼苗根茎,造成缺苗和苗木死亡,严重影响苗木生产。防治虫害时,可在苗圃地内布设糖醋液诱捕剂,利用地下害虫食性诱杀害虫。也可采用20%噻虫胺悬浮剂3000倍液、5.7%氟氯氰菊酯乳油500~800倍液等杀虫剂喷施在苗床上或进行灌根处理防治。
 
6应用效果
 
应用案例位于山西省北部山区的某国有林场育苗基地,油松苗圃地面积30hm2左右,采用本研究的油松播种育苗方法进行育苗。育苗后调查出苗率为97.23%,育苗180d后苗木成活率为96.35%,育苗360d后苗木成活率为94.35%,育苗540d后苗木成活率为92.13%。
 
7结语
油松是我国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为提供优质种源供应,满足大规模造林需求,提高造林效果,本研究从苗圃地选择、清理与整地、采种、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山西地区的油松播种育苗技术。苗圃地是油松育苗的第一步,科学合理的选址直接影响到苗木的生长质量;苗圃地清理与整地可为苗木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苗木生长。而优质种子是培育健壮苗木的基础,科学采更好的栽培条件,促进藤本月季的健康生长和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