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花卉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钟诗琳1,蔡萌2,杨武2*(1成都市百花潭公园,四川成都610000;2成都市林草种苗站,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近年来,花卉产业已成为成都市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塑造公园城市形态的重要载体。基于此,阐述了成都市花卉产业发展概况,分析了成都市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供参考。
花卉产业是集生态、经济、美学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具有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居民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等重要作用[1]。成都市花卉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优势、深厚的历史文化及区位发展、产业基础优势,现已成为成都市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塑造公园城市形态的重要载体。科学合理发展花卉产业,对于提升地方经济实力、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成都市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1.1区位条件优越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地处102°54′~104°53′E、30°05′~31°26′N,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温度17.3℃、年平均日照时数1237.5h,年降水量984.1mm,适宜花卉生长,处于热带植物区系向温带植物区系过渡地带的中心位置[2]。市域内为1/3平原、1/3丘陵、1/3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地形高差超过5000m。受水热等条件的影响,植被资源丰富,并呈垂直地带性分布特征。截至目前,成都市拥有4459种高等植物,分属233科1412属,被誉为“西部花园”[3],其中,芙蓉(cottonrosehibiscus)、蜀葵(Hollyhock)、杜鹃(azalea)、海棠(chinesefloweringcrabapple)等为本土特色花卉。
截至2023年,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40.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2074.7亿元,是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导向的超大城市[4]。随着“蓉欧快铁”加密开行、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2座4F级大型国际机场运行,成都市场影响力加速延伸。“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打造,为成都花卉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
1.2产业初具规模
截至2023年,成都市花卉种植面积2.3万hm2,其中,观赏苗木种植面积18207hm2,盆栽植物(包括盆栽植物、盆景)种植面积3852hm2,鲜切花(切花、切叶、切枝)种植面积549hm2,食用与药用花卉种植面积116hm2,种子、种球、种苗花卉种植面积58hm2,其他类花卉种植面积232hm2。花卉产量方面,观赏类苗木1982万株、盆栽类植物12755万盆、鲜切花9303万枝、食用与药用花卉3万kg。初步构建了以“产、加、运、销”为主的花卉产业链条,其中,生产端有662个大中型花卉苗木企业、518个花卉生产基地,销售端有5.5万余家花木经营主体、14家花木交易市场,超过2000家中小型花店,应用场景涉及旅游、会展、化妆品、生物医药、食品保健等。
仅2023年,成都市花卉销售收入为46亿元,出口额达269万美元,其中,温江区出口的银柳产品占欧洲市场总额的70%以上,占东南亚市场总额的90%,基本掌握了银柳市场的主导权、定价权。自2017年以来,成都花木外贸出口企业积极与荷兰花卉外贸市场对接,大力开展相关商务合作,三联花木、誉川美景、禾晟德等花木外贸出口企业已与荷兰Coloriginz公司、C.F.FBAKKER&ZNB.V.公司、OrangeSeasonsB.V.公司等建立贸易合作关系。
1.3科研逐步强化
成都市内拥有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10余家园艺相关科研院所,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1所高校开设园艺相关专业,具有花木科学技术成果150余项,发布标准200余项。成都植物园建有国家芙蓉种质资源库,收集国内外244个地理小种芙蓉资源,芙蓉资源保有量为世界第一,自主培育芙蓉品种近40个,7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个通过四川省林木良种审定,在芙蓉育种技术创新及品种创制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金堂县收集保存各类蜀葵种质资源1000余份、700余个品种,保存数量、种质资源、基因库世界领先,有“蜀葵之乡”之称。
1.4模式逐步创新
首先,成都花卉产业发展呈现“园子变景点、园区变景区”和“前店后厂”的模式,推出共享仓库、鲜花同城配送等服务。其次,通过建立集约化生产模式,打造中农·超级植物工厂,积极发展可食性花卉、家庭园艺。再次,
通过搭建电商服务网络,自主花卉电商零售品牌———“春天到家”,已布局至京东、淘宝、拼多多、社群团购等电商平台。最后,探索“花+文旅文创”发展模式,实现主题亲子游学、花卉电商直播、文旅节会、花园沙龙定制等多元业态发展。
1.5花卉文化氛围浓厚
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好生活场景在成都不断延伸扩展。成都良好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蜀地独特的园林植物景观风貌,百姓普遍具有爱花、养花、赏花的风尚,全市常年举办花节,花节有40多个,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花节,如青羊花会、人民公园菊花展、天府迎春赏花节、天府芙蓉花节、成都花舞人间杜鹃花节等。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践行“公园城市”理念,通过“幸福美好十大工程”等项目的推进,树立了“安逸”“休闲”的生活文化品牌,既能彰显“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特质,又能逐步形成全民建设美好生活的社会共识。成都浓厚的花卉文化氛围,赋予了花卉产业服务市民、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新使命,为现代花卉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花卉产品的应用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平台。

2成都市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标准化程度较低
成都市现有花卉从业人员14万人,其中,花农10.5万户,有一定的种植基础和从业人群。但个体农户占花卉生产比例较大,具有工程师(含)职称以上从业人员仅353人,花卉种植方式以传统露天人工种植为主,设施化栽植面积仅为4130hm2,占全市花卉种植面积的17.9%,集约化种植和机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较低,单产效益不高。另外,高新技术企业较少,良品率、产能、单产价值均较低,市场综合竞争力不强,大部分花卉市场处于“地摊经济”阶段。
2.2花卉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成都市花卉苗木生产规模虽然较大,但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方式以大田种植为主,业主以中、小型经营主体居多,生产和经营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出率较低,市场知名度不足且竞争力不强,缺少地标性的龙头企业。多数花卉企业缺乏先进的栽培设施和管理技术,花卉苗木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及智能化管理水平较低,导致花卉经营形式简单,销售类型相对单一,特色花卉开发不聚焦,未形成影响力大的标志性产品。企业以种植业为主,花卉食品加工类、化工类等花卉产业链延伸产品开发不足。
2.3产研衔接程度有待提高
花卉科研机构比较松散,缺乏统一的科研平台,未形成科研合力。政府科研机构、民企科研机构、个体户研发之间的合作机制不清晰,导致在收集自然花卉资源、花卉研发技术交流合作、推进花卉多用途转化等方面发展缓慢。成都市拥有高等野生植物超过4000种,市场广泛应用的各种花卉近400种,但乡土品种驯化量较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上市转化的创新品种较少,市场流转的高附加值、高需求量的花卉产品仍以引进为主,价值量较低,出现多起四川野生花卉被国外、川外研发机构驯化后返销成都的案例。针对花卉全产业链建设的关键性技术研究,如妆用、药用、纺织、造纸、生态修复、文化创意等领域,缺乏“中试”“孵化”投资环境,难以形成产业闭环。
2.4产业体系建设不足
目前,花卉销售网络和直播等新型销售额占比低,淘宝货源地为成都市的花卉产品数量有3000多件,相较于杭州超5000件、昆明4000余件,产品数量较少,且产品结构以花卉为主,缺少栽培介质、花肥花药、园艺工具、盆器等相关品牌产品。另外,成都市花木交易平台效能较低,成都花木交易所行情数据、行业咨询等信息已停更,“蓉e花木”平台入驻商家仅8家,三联花木交易品类仅4种。在花卉销售额中,花卉产业国际贸易占比较小,未充分利用全国唯一的花卉进出口“陆海空”物流大通道。
2.5特色花卉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成都以“花重锦官城”为名片,但目前花节、赏花基地等活动多数规模不大,同质化程度相对较高,宣传力度仍较弱。花卉品牌区域发展不均衡,总体数量以温江区最多,最少为高新区、锦江区和天府新区。花卉产业生产种类较多,但重点特色不突出,蜀葵、牡丹等地域性特色花卉开发与推广不足,品牌效应还未形成。
2.6政策影响较大
温江、郫都等区域,农民流转土地用于花木种植年租金为3.6万元/hm2,个别地区达到15万元/hm2,花木种植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万元/年,收益相对稳定。花木产业成为部分区域农业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背景下,花木企业普遍存在看不清、看不准形势“不敢投”,得不到政策和要素支持“不想投”,看不见市场、没钱赚“不能投”,能力不足、技术缺乏“不会投”的“四不投”现象,影响了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
3成都市花卉产业发展路径
3.1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3.1.1提升生产效能。集约化生产是一种统一配置、集中投入生产要素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具有高效管理、增加效益的特点[5]。以区域花卉生产布局为基础,引导现有花卉生产经营主体更新改造设施设备,引入容器苗标准化生产、轻简化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栽培技术,提高花卉生产集约化水平。利用设施农业用地、标准化厂房等土地,建设规模化、智能化现代花卉产业基地,推动传统露天种植向植物工厂转型,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土地使用效能。运用花卉采后保鲜、包装及贮运技术,延长花卉观赏期,降低采后损耗。
3.1.2完善市场体系。持续优化完善以花卉市场为主体,花店、集贸市场等多种销售形式相结合的市场体系。利用成都市内温江区、郫都区等花卉产业优势区域,建立产业综合性集中发展区,积极引导花卉市场围绕互动场景、复合功能和智慧管理等方面升级改造,打造集花卉销售、花园设计等业态的花园产业综合体。强化线上市场培育,推动大数据、云技术与传统花卉产业相结合,
利用抖音、小红书、淘宝等网络销售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丰富花卉交易模式。发挥外贸潜力优势,依托全国首个花木(农产品)进出口园区的一站式便捷条件和天府国际机场、中欧班列优质运力,打造泛欧亚花卉产业贸易集散地,做强做大花卉贸易端。
3.1.3实施合理腾退。尊重花木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统筹考虑多方因素,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调控,循序渐进推进,实现合理腾退。同时,支持市级、县级平台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收储腾退花木,鼓励财政投资项目优先采购腾退或收储的花木产品,稳定花木市场,维护花农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
3.2强化科技创新能力
3.2.1强化品种研发。做大做强特色植物编艺、川派盆景、微小型绿植、家庭园艺等高附加值产品,以成都市花卉种质资源优势为基础,加强特色植物品种保护及利用研究。持续开展芙蓉花、天彭牡丹、报春属、绣球属、琉璃草属等乡土特色花卉植物的引种、育种工作,提升成都市乡土花卉开发和利用水平,展示成都花卉地域特色。依托“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开发食用药花卉,加大对芙蓉、蜀葵基因测序和药用食用研究,积极推动进入新食品原料目录,提升花卉的多功能属性,增强产品附加值。加强花卉品种知识产权保护,鼓励经营主体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3.2.2搭建科研平台。以“国企投、民企用,多行业共享”的方式建立花卉研发中心、高端实验室等,进行花卉技术攻关、科技创新研发,提升本地花卉产业科技贡献率。借助平台,争取重大科研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落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产、学、研、商”相结合的花卉产业联合体,促进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科技研发成果助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
3.2.3注重人才培养。利用现有花卉产业基础和大专院校、职业学校教育科研资源,探索建立人才培育、技能实践基地,开展花卉园艺师、插花师、盆景艺术大师等职业技能培训[7]。优化技能大师认定条件、考证机制,为花卉产业储备实用梯队人才。有针对性地开展美学、材料学、植物学等理论培训,提高“民间大师”的知识更新速度,拓宽产业视野广度,带动花卉产品质量提升。依托“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等政策,引进花卉行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提升花卉从业队伍专业化水平。
3.3健全展示交流体系
3.3.1培育花卉品牌。健全花卉苗木产业供应方、设计方、采购方交流机制,做强“二月花市”“青羊花肆”,打造突出成都花卉产业特色的名优品牌[8]。以政府引导、协会主导、市场主体模式,将花市主场景、公园景观节点、城市主干道等地,打造为园艺企业品牌推介小型展销会,吸引花卉企业亮品牌、树形象。积极培育花木品种选育、种苗繁育、栽培生产、加工贸易、营销物流、文旅文创等各链条的链主企业,鼓励本地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3.3.2优化发展模式。加强“前店后厂”“园区变景区”设施配套建设和模式推广,推动“花卉+旅游”“花卉+文创”融合发展,打造生态观景科普、亲子研学等花卉文旅场景。鼓励成都花木交易所从管理向服务模式转变,推动交易所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深度协作,建立全产业链信息服务机制。建设集花木集产业数字地图、产业数据库、价格(消费)指数发布、交易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花木全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为产业结构调整、市场有序竞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