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绣球花蓝色之谜
在植物界里,绣球是一种神奇有趣的植物,不仅有丰富多样的性状表现,还可通过人为干预来调控花萼的颜色,变蓝的奥秘也蕴藏其中,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对它爱不释手、宠爱有加。
众所周知,因蓝色花不易被传粉昆虫识别,自然界中开蓝色花的植物种类非常稀有。目前不少花卉种类的蓝色花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的,蓝色康乃馨、蓝色矮牵牛、蓝色仙客来已被成功商品化推向市场。而像月季、蝴蝶兰这样家喻户晓的植物,育种家正在培育蓝色花的道路上不懈努力。而绣球的蓝色化过程有着天然的优势,简单到一包调蓝剂就可获得。因为特殊的花器结构,它实际的观赏部位是花萼,可变蓝的也是花萼。
绣球调蓝史
让绣球变蓝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变蓝的原因和方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研究才得以清晰明朗。
1790年,约瑟夫·班克斯(JosephBanks)将绣球从中国引入英国。1796年,英国人最早发现了同一地点的同一棵绣球在不同年份会有不同的花色变化。1799年,不少人开始尝试调控绣球花色,但由于并未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尝试均以失败告终。1800~1815年,有人开始尝试在土壤里添加不同的物质来改变花色。1821年,俄罗斯沙皇的园丁发现了硫酸铝的重要性,并写信告诉了英国皇家园艺协会秘书。
1834年,苏格兰植物学家、花园设计师、作家劳登(Loudon)发现15克硫酸铝或氧化铁就能把18厘米×25厘米规格的盆栽绣球花调成蓝色。铝和铁也就此站上了调蓝的对抗舞台。1846年,英国园丁唐纳德(Donald)用磷酸铁、硫酸铁、硫酸铝、氢氧化钾以及磷酸镁进行了绣球调蓝史上第一个系统的栽培试验,发现只有硫酸铝可有效改变花色。
1834年,苏格兰植物学家、花园设计师、作家劳登(Loudon)发现15克硫酸铝或氧化铁就能把18厘米×25厘米规格的盆栽绣球花调成蓝色。铝和铁也就此站上了调蓝的对抗舞台。1846年,英国园丁唐纳德(Donald)用磷酸铁、硫酸铁、硫酸铝、氢氧化钾以及磷酸镁进行了绣球调蓝史上第一个系统的栽培试验,发现只有硫酸铝可有效改变花色。
这类试验一直持续。1896年植物生理家莫利希(Molisch)用400株绣球进行了系统实验。实验发现,硫酸铝或硫酸铝钾可使绣球由粉色变为蓝色,而硫酸亚铁可使绣球从蓝色变为粉色。克罗地亚植物学家沃克测试了硫酸铝与硫酸铝钾的使用浓度,发现1%硫酸铝钾效果最好。美国植物学家科维尔(Coville)发现硫酸铝与花园土的配比为1∶200。
但这一阶段的调蓝试验中,科学家们还是忽视了土壤酸碱度,直到1922年以后,他们才逐渐注意到土壤的pH值与花色的关系。1922~1937年,爱尔兰化学家阿特金斯(Atkins)发现了“酸蓝碱红”的变色原理,美国植物学家康纳(Connor)则认为变色的临界pH值为6.2。美国植物学家维金(Wiggin)和古尔力(Gourley)的试验表明,土壤pH值为4.0~5.0时花色最蓝,5.0~6.0时偶尔有蓝色,但大部分是粉色,6.0~7.0时不仅全部花开粉色,而且植株也相对较小。
那时人们尚未得知酸性土壤为什么会对绣球花色产生影响,但是已在酸性土壤析出液中发现铝的存在。自此,调蓝的天平逐渐向土壤中的铝离子倾斜。进一步分析后,人们发现蓝色绣球花萼的铝含量平均值是其他颜色的15.7倍,蓝色绣球叶片的铝含量平均值是其他颜色的21.7倍,而铁含量则基本持平。自此,关于绣球调蓝的幕后功臣究竟是铝还是铁的争议逐渐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