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仙草今展颜 丝绸之路识芦荟 上 - PenJing8
分享好友 花卉首页 花卉分类 切换频道

异域仙草今展颜 丝绸之路识芦荟 上

2021-06-0620李兆文
李兆文,男,农艺师,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多肉植物区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仙人掌与多肉植物。主编或参编《家居新宠绚丽多彩积水凤梨》、《厦门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厦门地区园林植物图录》等多本书籍;在CN级刊物发表《浅谈非洲霸王树的种植栽培》、《多肉植物的应用特点及应用形式分析》等多篇专业论文;现参与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主编或参编仙人掌卷、芦荟卷、球兰卷、百合卷等多个卷册;主持度门市科技项目“几种芦荟的适应性生理测定及繁育”;参与海关总署科研项目“应用DNA条形码鉴定星冠”2017年在央视新闻《相约金砖之度》特别栏目中介绍多肉植物,观看视频直播人数近千万;2019年参与完成北京世园会福建展馆室内馆阶段施工任务,斩获包括14个特等奖和15个金奖在内的87个奖项,获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全省林业系统参展工作优秀个人;2019年获中国花弁协会多肉产业小组颁发“建国七十年中国多肉三十佳人物”奖项。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天山南麓因北阻天山,南障昆仑,气候特别干燥,仅少数水草地宜于种植,缺少牧场,该处形成三十六国,多以农业为生,兼营牧畜,有城廓庐舍,故称“城廓诸国”。诸国逐渐被匈奴所征服,或受制于匈奴。

异域仙草今展颜 丝绸之路识芦荟
 
为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汉武帝刘彻把反击匈奴的议案提上了日程。而在汉武帝下达诏令后,有一位满怀抱负的郎官,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他领着一百多人,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以罗马为终点,两次被俘,两次脱逃,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终使强汉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并开启丝绸之路。这个郎官,也被后世的人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东方的哥伦布’’——他就是张骞。
 
驼影悠悠,丝路悠悠,天地悠悠。
 
悠悠长路上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推测,无从细究,不过有趣的是,这条丝绸之路的沿途,广泛分布着一种多肉植物——芦苔。
 
芦荟隶属什么科,一直就令广大多肉爱好者甚至部分专业人员疑惑不解。因为能查到的资料里,有分分合合的百合科,有单独成型的芦荟科,也有较为陌生的阿福花科。事实上,这是不同的分类系统下的不同分法。最新的APGIV系统依照分子研究把它归入阿福花科,但国内众多专业人员或爱好者依然习惯依照《中国植物志》上记载的分类,将它划为百合科芦荟属(以下沿用百合科芦荟属这个分类方式)。
 
芦荟属植物原产于非洲、美洲和亚洲,如今广布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根据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刘夙博士的考究,最早记载芦荟的典籍是唐初甄权的《药性论》,称之为"卢会”。此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称之为“钠会”。五代李珣的《海药本草》则说"芦荟生波斯国,状似黑饧(饴糖),乃树脂也”,北宋苏颂在《图经本草》中也说芦荟“今唯广州有来者”,广州正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城市之一。

异域仙草今展颜 丝绸之路识芦荟
 
"瑞典植物学之父”林奈所命名的A/oevera;其中"verang|T真正n的意思。参照刘夙博士的说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真”芦荟。如库拉索芦荟,便是"真”芦荟(A/时vera)传入加勒比海地区之后形成的地方类型。
 
真’’芦荟的野生分布地点,就很接近古代从亚洲通往地中海地区的交通路线,而或许由于它的解渴能力和药用功能被行经荒漠的军队或者行人、商队发掘,逐渐扩散开来,成为传播面最广的芦荟属植物。中国古代文献里记载的药用芦荟,大多是这个种或者它传入后繁殖出的地方型品种。这种植物在一次次的军事行动或商旅活动中,被带进了中国。笔者曾想,也许一路之上,牵着骆驼的张骞,在酷热的沙漠中跋涉之时,也曾掰下路边芦荟的肉质叶子,吸吮它的汁液,或者涂抹在皮肤上,抵抗阳光的曝哂。

异域仙草今展颜 丝绸之路识芦荟
 
可见,芦荟这类植物从异域到中国的传播,和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分不开的。延伸到今天,它就是典型的"一带一路”型植物。
 
而到了现代,芦荟属植物,尤其库拉索芦荟,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药物及保健品。如提取芦荟苦素、芦荟大黄素等芦苔所具有的药用成份,用于制作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芦苔软胶囊),或者治疗关节疾病的药品(双醋瑞因),又或者作为护肤品(芦苔胶等)的配方之一,都取得了一定的功效。
 
也有提取其汁液作为饮品乃至直接食用或与其他食品一起加工食用的。在此,特别提醒,芦苔属植物具有一定的毒性(生物碱),不同品种含置不不建议随意食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