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内的“巧心思”研发农民想用易用的技术在北京市昌平区金六环农业园一座大棚内,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长势喜人,每盆都配有一块花朵形状的黄板。“春季是多肉植物病虫害易发季节,容易长蚜虫、蚧壳虫等。一旦发生病虫害,外形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销售。”农业园负责人祝宁告诉记者,这些“小黄花”就是绿色防控的手段,已应用在 200 多个多肉品种上,不仅有利于病虫害防控,而且与普通杀虫黄板相比更为美观,契合多肉种植的都市农业定位。随着一盆盆多肉的销售,“小黄花”已经“开”到了不少市民的家中。
进入金六环农业园的番茄大棚前,有一个塑料的防虫门帘。“别看不起眼,我们可经过了多次改进。如果门帘的坠杆太低会拖到地面,关不严,挂高了下面又有很大缝隙。经过试验,我们让坠杆高出地面 2~3 厘米,同时底下留出一部分防虫网,起到了密封的作用。”北京市植保站蔬菜科科长李云龙介绍。掀开门帘,是一块消毒脚垫。
这里也有大学问。李云龙介绍:“传统消毒垫挥发面积大,我们就用两层塑料布打孔并错开,消毒液放在中间,能有效减少挥发。”包括防虫门帘和消毒垫,在这一座番茄大棚里,集成应用的绿色防控措施就有 12 项,连黄板挂放的高度、挂放的数量、时间都有讲究。“我们通过具体优化来提高各单项技术措施的使用效果,再根据每种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特点,筛选集成有针对性的技术体系,尽量简化技术措施,降低投入成本。目前已集成田园清洁、棚室消毒、生物防治等 20 多项技术,制定了番茄、黄瓜等 11 种作物的蔬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操作规程。”
李云龙对记者说,“从而保证交到农户手中时真正做到可用、易用、好用和想用。”植物有了“三甲医院”免费为农作物诊断开方安立明是经过北京市植保站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的 445 名植物医生之一。经过八周的培训,他获得了北京市植保站颁发的植物医生资质证书,并于去年上岗。目前他每周都会在昌平区的各家植物诊所内轮岗,免费为农民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作物病虫诊断,并开具处方。
为更好地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保障农产品质量,北京市建立了三级植物健康体系:包括以市植保站为依托的三级植物医院,以各区县植保站为依托的二级植物医院,以优秀农民合作社、市级绿控示范基地、大型农资服务商、科技展示基地等为依托的基层植物诊所。目前,安立明每天最常打交道的就是一个系统和一张卡。
系统是北京市专门建立的农药减量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卡是给种植户发放的“北京市作物健康保障一卡通”。作物看病都有哪些程序?“种植户先到植物诊所扫卡确认,我们根据其种植的作物和发生的病虫诊断、开方,处方中的产品都来自绿色防控农药的推荐名录。”安立明告诉记者,“种植户照方抓药,买药和享受绿色防控补贴都在信息系统中完成,非常方便。”安立明打开电脑,熟练地向记者展示农药减量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已发放的补贴资金、补贴对象数量、开具处方数一目了然,其中的每个处方、每次补贴也能做到有据可查。
防控服务收费市场化农民少花钱 服务能盈利巨禾专业化服务队于 2014 年开始在北京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专业化服务,服务队负责人李刚平介绍,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是专业化服务的重要准则,其中市场化的收费标准又尤为重要。李刚平向记者展示了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服务收费标准:“以草莓为例,我们提供草莓 6~7 个月生长期内的全程绿色防控服务,每座大棚收费 1800元。
如果农民自己防治,不算人工成本2000元左右,专业化服务效果更好、成本更低。”而对合作社来说,在全程费用固定的前提下,通过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用药量,也能保证盈利。目前服务队在京津地区累计服务基地及农场超过 90 家,服务面积超过 1.8 万亩。
病虫害防治事关农民利益,政府监管也必不可少。2016 年起,北京市开始实行政府购买专业化植保服务机制。为规范服务,通过对各服务组织的资质条件、规章制度、服务情况等进行定量打分和综合评审,制定发布了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名录,列入名录的服务组织才有承担政府购买项目的候选资格。2017 年进入名录的服务组织达 16 家,具有从业人员 300 余人、高效植保机械 321 台,日作业能力可达 5000 亩。
春季是多肉植物病虫害易发季节 图片
2018-12-01 09:59:00 浏览:12